您现在的位置: >> 教学教研>> 论文心得

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作者:吴启安 来源: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5日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日益繁荣、富裕、便捷,但是人们却越来越感到迷惘、困惑和失落。为什么繁荣、富裕、便捷的现代生活有时候不能带给我们所期盼的幸福生活?答案就在于现代社会越来越远离一种人文文化,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失使我们对这个现实世界越来越陌生,人们正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很多,审视今日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在于一是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学校偏重于科学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重视教会学生生存的手段,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二是片面强调人的社会性,漠视人的个性,为利用人、控制人而教育,人成为社会的工具,教育则成为创造工具的手段。实际上,科学和人文犹如鸟之两翼,若缺其一,人类社会和人类个体就都是畸形的,不健全的。时代呼唤着新教育,要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个体的人和人的自身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育“人文复兴”的口号,发出了“语文课要上成‘人课一’的呐喊。如果细加考察,今天我们所提的“人文性”实际上是过去我们常提的“思想性”的延伸。但“人文性”内容更丰富,外延更宽广,它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局限性。它以人为世界价值的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超越了疆域、时代和种族诸多隔阂。由于语文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是文学作品或准文学作品,而文学即是人学,即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内在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育天然地要以人文精神为内核。

一、人文含义的讨论
“人文”一词古已有之。在《易·贲·彖》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在这里作者不仅最早提出了人文概念,而且和“天文”对举,前者指自然之序,后者讲人间事理,两者互容,形成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体系。“人文化成”的思想也影响到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教育思想。著名学者梁漱溟在比较中西教育传统时说:“中国人的教育正偏着情意的一边,例如孝悌……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着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这种教育的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显然,儒家倡导的孝悌之教,是有关人文价值领域的人文教育,它不同于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科技教育。但进一步考察,儒家的“观乎人文”,是以道德义理为主体的人文文化,所以,儒家教育主要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其所讲教育主要也是“德教”、“社教”、“名教”、“教化”等。士子们攻读儒家典籍的目的,就是要学习、领会其中的义理道德,近则以它约束、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远则用之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这一点,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教条》中说得也很清楚.“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道出儒家教育的人文本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家的人文化思想,除了修身养性这一体现人性自身要求外,还同培养合乎封建纲常伦理的“士”的社会功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功利性。
“人文”一词在欧洲的出现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中世纪,教会垄断文化教育,学校只讲神学。当城市兴起后,出现了世俗性学校,开设新科学。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更利用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来批判教会的神学,在新型学校中开设以希腊文拉丁文为基础的学科,包括文学、哲学、历史乃至自然科学。这些学科与神学不同,以人与自然作为研究对象,因而被称为“人文学科”,那些倡导和研究希腊文拉丁文和各科人文学科的学者,被称为人文主义者。到了19世纪,历史学家才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把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思想称为人文主义。从此,赞美人性,求索自然,祟尚理性,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彰行天下。
语文学科是人文特点十分显著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人文思想的形成与扩展。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之一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之一,我们从语文学科本身的几个方面也能得到证实。
1.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关系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又说:“语言是一种实践的……现实的意识。”可见语言在任何时候都是离不开它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的。语言工具不同于其他工具,它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唯其是这样的工具,就更加突出了这门课的人文性,就更加要求按语文学科的特点去体现它固有的人文性。
2.从语文课的人文内涵来看。由文质兼美的范文组成的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诸如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的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它从多方面表现了世界之美、人生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够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所以语文课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
3.从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读写听说的教学过程,是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地互相为用的过程。比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核心是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理解内容的能力。首先须从字——词——句——段——篇,步步推进,进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思想大意的深度,这就是“循文求意”。再反过来,以文章的思想主题为依据,来领会、品味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道理及词章、方法方面的优劣得失,这又可以说是“因意语文”。无论是在“循文求意”,还是在“因意悟文”,文中的思想内容和人文感染总是与语言文字相伴而生的。如果只对文章的语言层面进行教学处理,而不及文章的思想和人文,很难说这种教学是成功的。
再者,从写作教学来看,要让学生明白“以意为主”,“意在笔先”的道理,作文当然要练语言的表达,但更要指导观察、分析、立意、构思,还要懂得感情的酝酿。写出的东西,应该有材料,有见解,有感情。没有人文精神的积淀,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对于语言技巧的使用表达方面的锤炼作用,更是大家熟知的。
4.从运用语言的态度和作风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着教师的态度与作风的影响,显示着他们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如不囿于成说,勇于创新的品质;实事求是,立诚为本的品质;谦恭自处,尊重他人的品质;取长补短,博采众长的品质等。语文运用中的态度与作风教育实际上是做人的教育,也是语言学科人文性的重要方面。
我们认识到语文学科特殊的人文特质,我们就应在教学实践中尊重它,实践它。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把自己博大的人文关怀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统一起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春风化雨,把自己的人文品质无私地传导给他的学生,使学生如沐春风,养成自己的人文精神。在这方面,语文名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而感人的范例。如于漪独特的人格魅力,宁鸿彬温馨的“京味儿”,蔡澄清的“有容乃大”,张富的“挑战自我”等。

三、人文关怀是语文教师成长的指导思想因素和方法论因素
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核心部分。与此相对的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质,它们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两种属性。人文性的缺失是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直接后果。这些人只是着眼于语文是学生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把语文训练等同于机械化的操作与练习。而语文学习的人文主义的内涵被遗忘或被死板的人文知识所替代,失去了其应有的厚度与张力。比如标准化的语文应试就是如此。一时间,文学被放逐,精神家园被遗弃,学生犹如知识的奴仆,社会的奴仆。只能匍匐在应试的淫威之下,任何浪漫的幻想、理想的人格、人生的意义统统被遗忘。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领域的核心作用。在人文教育的目的方面,必须将人文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的高尚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反对浪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的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他们真正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尊严。可见,有无人文关怀的教育观念,是一个语文教师是否成功的思想因素。如全国知名的语文教育名师魏书生就认为“教师可以给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理想社会的人生观,这是最符合学生切身利益的财富。”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思和在“语文教育是‘人’的培养”一文中指出:“我们对今天中学生的培养,应该是着重培养在未来社会中敢于有所担当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培养现代人应有的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和一种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能力的真正有用人才。”这同样是在强调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当然,光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恰当的人文教育的方法。人文关怀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出发。陈思和教授曾说过:人文知识如果不与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只能是一种后果:学生把知识的因素都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蔽了。这并不是人文教育的理想后果。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要坚决摒弃那种简单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一种反思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简单的掌握和应用,而是期望能够引起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因此,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学才能克服抽象的、过失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人文知识才能从“无活力的知识”变成“有活力的知识”,才能从“专业的知识”变成“一般的知识”,才能从我们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维他命”。
一些语文名师正是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如于漪,当不少人被应试教育搞得晕头转向时,她敏锐地发现了人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削弱和匮乏,她从“人”的培养看“文”的教学,“珍惜学生青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的忧患意识。魏书生语文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有赖于他矢志不渝的人文关怀,他始终以人为中心,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人文素质,注重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把语文课上到学生心坎上。又如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思想,宁鸿彬“思维训练”教学思想等,莫不包容巨大的人文关怀的因素。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