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教学教研>> 职教研究

记者调研:技能型人才重使用轻培养加剧了短缺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17日
需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按市场需求兴办重点技工学校,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虽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被称为“蓝领”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严重告缺。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传统、僵化的人才观和亟待改革完善的技术职业教育体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要破解这一难题,除加大力度,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按市场需求兴办重点技工学校外,还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老工业基地出现“技工荒”

据专家测算,2008年,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与制药等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2万人,中级实用型人才缺口18万人。

辽宁省人才白皮书显示,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和装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资料表明,在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高级技术工人已出现严重短缺现象,车、钳、铣、电等通用工种供需比例已达1:6。

“制造业技工短缺、人才实在难求,”一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干部对本刊记者感叹,“现在招一个‘货真价实’的技工太难了,有时参加几次招聘会都选不到一个合适的。”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生产技术工人的“摇篮”。但在本刊调查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中,中、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到42.64%,技师50岁以上的占34.71%,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5.18%,技师占7.46%,属于“稀罕物”。

未来5年,沈阳市工业高、中级技能人才缺口将达40万人次。据沈阳市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息,目前,沈阳制造业短缺的技能型人才有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车工、铣工、钻工、镗工、刨插工、磨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装配调试工、模具设计师、冷作钣金工、装配钳工、电切削工、制剂工等成了“香饽饽”。

沈阳市铸造协会理事长葛厚彦说,铸造业作为汽车、电力、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产业,其技能型人才严重断档。不仅仅沈阳,全国铸造企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葛厚彦介绍,从2000年起,我国铸件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专业人才严重断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据沈阳市铸造协会调查,占全市铸件总产量51%的60家铸造企业,在岗职工年龄超过40岁的占80%。沈阳有一家大型机械集团由于没有新毕业的铸造专业人才可用,担当主力的还是1965年前毕业的技术人员,他们都已年过花甲。沈阳铸造厂的技工大多已四五十岁,即将退休。因而企业只能保证关键环节能用技工,一般铸造的辅助部门则雇外行人来做,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重使用轻培养加剧短缺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企业宁肯把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也不愿拿出钱来培养技术工人。即使是重视培训技工的企业,也停留在培训初级工层次上,导致初级工过剩。

据了解,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现有职工35万人,其中技术工人占23%,技术岗位上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占5%。在我国约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也只占5%。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占75.9%,其中初级技工占15%,中级技工占50%,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

“这就是差距,”沈阳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王运升说。沈阳现有在岗技工的学历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各种形式自学取得的大中专学历,文凭同水平不一致,所学专业与实际岗位脱节,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技工队伍日趋老化。

受访专家分析,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改善“蓝领”技工的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待遇,但一些企业仍被传统、僵化的人才观所禁锢,让“蓝领”技工从事“灰领”(“灰领”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普通技术工人,他们经常穿着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受我国传统人才观影响,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是人才,技工却是工人,观念的偏差导致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葛厚彦说,近年来,沈阳市以试行“首席工人制”来提高技工的待遇,一批岗位成才的技工典型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有的还奖励了轿车。但这只是凤毛麟角,如果不加紧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技能型人才断层在所难免。

有人谈到,大多数企业还没打破工人与干部的界限,管理层的待遇大大高于操作层。技工的收入与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及从事智力劳动的科技人员差距较大。

人才培养渠道狭窄也是造成短缺的重要原因。以铸造业为例,据专家分析,首先,无论是大学、中专还是技校,铸造专业相继被取消,使得培养渠道越来越窄。其次,企业定点委培招生难。葛厚彦说,为缓解人才危机,相关学校和沈阳多家大企业签“订单式”用工计划,但一方面由于学生对铸造业不甚了解,认为仍是“黑大累”的工种,技术含量也不高,不愿报名,失去了学习机会;许多家长也不愿送孩子学这门技术,招生十分困难。

建立评价、激励、培训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秘诀之一,就是依靠职业技能开发,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第一线劳动者素质这一关键问题。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专家建议,要在全社会营造技工是人才的舆论氛围,要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把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承担起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增加经费投入。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情况,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确保企业工资总额的1.5%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随着GDP增长适当增加比例。

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工人通过技术考试晋升为技术工人。对技工的技术级别采取技术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评定办法,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二次的考评,给有志成为技术工人者创造条件。对现有的技师、高级技师实行评聘考核,初步建立技能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同时提高技工待遇,推行技能薪金制,按不同的技术等级和实际能力获得相应的报酬。

建立高技能人才库、技能人才信息库、企业教育培训信息库等,统筹管理使用技能人才。按照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技能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收集技能人才信息,做好这部分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为各类培训机构提供市场所需的准确“订单”,为供求双方提供直接有效的中介服务。同时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基地统一掌握起来,建立企业教育培训需求信息库、师资数据库、实验实习基地等,面向社会开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服务平台。

改革职业教育体制。首先正确定位高职院校。职业技术院校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技能后就业,学习内容应以应用性为主。其次,迅速成立严格评估高职人才质量的机构。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促进职业技能人才院校教学,确保职教质量。第三,改进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组织各方专家在市场分析、职业专项能力分析、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办学模式进行宏观指导,提高技术操作能力培养的针对性。要扩大招生对象的范围,逐步取消入学考试,防止把职业教育引向“应试教育”的老路。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Baidu
map